白內障|人工水晶體引言:潘志勤醫師
人工水晶體是取代白內障手術移除混濁晶體後的功能。傳統上是希望眼睛能夠『復明』就好,但現代的患者更要求自己的視力能夠『回春』。而為了滿足患者對於視力的要求,才會有功能性水晶體的問世。
人工水晶體不是開刀放進去就有功能
: 『手術前精准的檢查』配合『手術中良好的執行力』是成功的基礎
潘醫師表示,功能性水晶體若要發揮最大的效益,前提必須建立在手術前精准的檢查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水晶體◦另外當然必須還要有良好的手術儀器已達到「趨近完美」的手術下,它才能發揮應有的功效。不只是要求手術的成功率,更必須增加手術的精準度。比如說,在做手術時,如何去保持眼球的完整度、如何讓手術對眼球侵入最小以減少對角膜傷口的破壞等等,都是需要在手術上不斷精進的。正確且良好的手術是功能性人工水晶體的重要基礎,因此開刀醫師對於手術的控制性一定要很好,多功能水晶體才有它的存在意義。
健保V.S自費人工水晶體
以醫師的角度來看,透過自費功能性水晶體成功的植入,必須提升院所檢查及手術的技術與品質。
水晶體度數的測量如果發生錯誤再好的水晶體、再成功的手術病人也不會感覺好◦
另外像是非球面的人工水晶體,它必需要讓水晶體正中植入,若是偏位0.8釐米就發揮不出優點了。這些技術與品質的提昇都會投射回所有的病人(包含健保病患)身上,最終目的無疑就是希望給所有病人最好的品質。
若是手術技術都在同一個水平上,那健保與自費的差別就在於人工水晶體本身的功能性了。而人工水晶體的種類有非常多種,潘醫師強調通常醫師在手術前一定會先和病人做謹慎的溝通,由醫病雙方共同決定適合採用的人工水晶體。
本院使用的部分負擔自費功能型人工水晶體,均為「非球面設計」:
散光>75度:需用『散光矯正型』:
補充資料
ㄧ、手術前停看聽並尋求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尤其『年輕』或『高度近視』患者二、問有沒有白內障以外的合併症﹖手術前應有詳盡的眼科檢查包括:
(1)初階檢查 (約四十分鐘)﹕
①測量最好的矯正視力-散光?兩眼視差?眼鏡配帶狀況如何?!
②眼壓:看是否有青光眼及視神經問題,這會影響開刀後的視力狀況◦
③裂隙燈檢查,看眼球前半部的狀況:角膜弧度、透明度及瞳孔檢查◦
④白內障狀況及有沒有外傷的跡像◦
⑤散瞳→ 視網膜檢查
(2)進階檢查(約四十分鐘):手術前幫助選擇適當的『高階功能性』水晶體
①角膜地圖儀 (TOPO)
②視網膜斷層掃描 (OCT)
③前導波像差測量儀 (iTrace 等)
④Verion手術影像導引系統
⑤內皮細胞檢查 (Specular microscope)三、問口碑
- 會開刀的醫生,口碑好、有經驗,能把白內障手術風險降到最低。
- 醫療沒有保證更不應強調快速簡單而迴避潛在的風險:在廣播、網路上的口碑推薦不盡然可信,最好從身旁熟識的親友打聽,「親口告訴你的就醫經驗比較值得信賴」。
- 各種水晶體優缺點分析:如使用[多焦點水晶體]有許多好處但是要求層面高,並不適合全部的人。手術前必須詳細檢查來篩檢不適合的病人 (不是有錢就好)。例如在光線暗的情形下視覺品質會有降低。
- 手術有沒有潛在風險?
- 裝了這個人工水晶體,術後最好的視力能到那裡?
- 這個手術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 我比別人多什麼風險?
- 有沒有服用藥物?譬如降血壓或心臟病藥物中的抗凝血劑是否需要調整或停止應該諮詢原主治醫師要特別注意。
- 如果你有做過近視雷射手術,最好讓醫生知道手術前的視力度數和角膜弧度,方便計算白內障的手術角度,降低失誤率。
- 過去有沒有外傷或做過其他的手術﹖
- 依個人經濟狀況、生活型態及需求不同選擇:必須有預算概念:有沒有買醫療險?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經常閱讀或使用電腦,多焦點的人工水晶體比較適合。如果不開車、不閱讀只看看電視,基本需求的單焦點水晶體也就夠了。
- 沒有100分的完美人工水晶體,就算最貴最好的,也不可能讓你完全回復到二十歲的方便清晰視力。
- 要想不花冤枉錢,選人工水晶體前先問問自己也問醫師是否適合。
七ヽ選擇高階手術輔助方案:病況複雜的病人或年輕病人可優先考慮◦
飛秒雷射白內障前置手術 先『利用電腦斷層同步監控系統及精準的雷射取代手術刀』來製作傷口、前囊及白內障核的切割。後段配合使用白內障超聲乳化並植入人工水晶體來完成手術。過程精巧、精準更穩定: 前囊大小恆定,對植入的人工晶體提供長期穩定的空間。 |
|
影像導引系統 手術前檢查與規劃:測量角膜屈率 (散光軸度)。同步攝影定位虹膜及結膜生物特徵與角膜散光軸度的相對位置。並計算規劃人工水晶體植入的詳細方案◦手術中影像導引:電腦同步連結無刀飛秒雷射及手術顯微鏡下『動態追蹤定位』:角膜切口、散光角度及人工水晶體正確植入。 |
|
囊袋張力環(人工水晶體穩定環) 手術最後階段植入撐平並穩定囊袋、舒展褶皺。減少囊袋收縮以達到人工水晶體精確的中心定位以發揮長期穩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