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明眼科診所

白內障

2017-02-06

睛情報~白內障手術影像導引系統

白內障影像導引系統設備 追求極致精準

2014美國-諾華-愛爾康: Verion威力楊影像導引系統 
62歲曹董事長性格謹慎,怕痛、怕麻醉,不敢進行白內障手術,最近視力模糊嚴重,前往眼科診所檢查,眼科醫師解釋近年來白內障手術進步突飛猛進,不需打麻醉針、可不用縫線,勇敢接受手術,可以很快回復清晰視力,但她仍然思量再三,「好還要更好」,有沒有更安全、效果更好、更精準的手術方案?後經醫師詳細解說白內障手術設備已進步到透過即時3D影像導引系統,可以讓人工水晶體置入在與手術醫師事先計算的位置一模一樣達到預期的效果,董事長終於有信心接受白內障手術。
 
人工水晶體不是植入眼內就好: 影像導引系統讓白內障手術進入精準世代
白內障手術演進精益求精,隨著影像導引系統的發展,已進入精準世代。早期傳統囊外白內障手術,全程由醫師操刀,傷口大,恢復速度慢,90年代手術進步到傷口小、疼痛小、2D圖像的「微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目前已成為手術主流,期間走了二十年,只是醫師仍必須用器械在前囊撕一個圓圈,再將人工水晶體植入,如果圓圈撕得不夠完美,置放時的中心性及準確度無法達到精準度,人工水晶體很容易偏斜,另外目前的高階功能人工水晶體,可以幾乎一次解決近視、遠視、老花、散光屈光問題。但是如果沒有放在正中位置效果會打折扣也會影響到手術後的視力品質。其中就牽涉到如何讓事先計算植入的位置與實際置放時達到精準吻合的階段,這不僅是眼科醫師的一大考驗,也會影響到手術後的視力品質。                                                        
 
高雄上明眼科院長、中華民國眼科學會前理事長潘志勤醫師表示,傳統白內障手術前須經過許多步驟的檢查,各種檢查數據再透過多段式紙張記錄、傳輸到開刀房,作為醫師手術時的參考,診治過程中難免有機會因些微的人為疏忽造成錯誤。而白內障影像導引系統的設計,是結合多種診斷儀器及攝影定位功能,能夠即時將患者的各種檢查數據、參數在電腦中匯整,分析做出規劃手術方針的建議,再直接無線傳輸到開刀房,做為醫師手術時參考,所有紀錄皆由電腦處理,可以降低人為疏失。                       
 
潘醫師解釋,追求完美的屈光白內障手術為病人視覺品質而努力是眼科醫師的責任與目標,影像導引系統是讓完美度向前邁進一大步的利器,能夠提供手術前、中、後的即時動態,可以輔助手術醫生精準完成每一個手術步驟,同時確保病患術後視覺品質。   
    
手術前-
系統會進行完整的檢查與規劃,能將患者角膜結構全方位呈現、角膜弧度數據完整記錄,再透過同步攝影定位辨識患者生物特徵、散光軸度的相對關係,而且相對位置會依據患者的眼球轉動而跟著旋轉,如同GPS定位系統,不再需要在角膜軸度上做記號,確定真正軸度,大幅度提高辨識度及精準度,手術醫師運用豐富的臨床經驗,透過科學系統化數值分析做判斷,讓手術成功率更具信心。檢查作業完成後,系統會進行規劃手術方針,同步設定散光軸度,並計算人工水晶體作業程序,提供手術切口位置、水晶體數值與置中性,提供給手術醫師精準的判斷。

手術中-
系統具有影像導引功能,可以同步連結飛秒雷射及手術顯微鏡,將事先規劃手術切口位置等參數投影在眼球上,方便手術醫師進行角膜切口、前囊撕開的手術,隨時提供動態追蹤定位功能,依照預定散光角度精準及人工水晶體植入的置中性,該項導引功能對於使用高階多焦點、散光水晶體患者的術後視力,有相當大的助益。
潘志勤醫師說,無論是傳統囊外或超音波白內障手術,過程中都有些許失誤的可能性,增加患者術後的視力困擾,因此手術醫師不斷精進各種醫術,藉由先進儀器及技術的調整是追求精進作法之一,而影像導引系統就是減少各種可能失誤機會,確保手術更安全、更精準,醫師還可以透過電子化的圖像資料,讓患者清楚瞭解整個手術過程,與醫師一起參與規劃,由於患者能夠瞭解醫師手術過程及可能的結果,提高對手術的信心。
 
醫學資訊學是眼科未來主流
新穎儀器發展和新設計人工水晶體的推陳出新,白內障手術早已不是摘除混濁水晶體的醫學,而是醫學資訊學,白內障影像導引系統是眼科醫學資訊的開端,潘志勤醫師表示,最初國內引進超音波晶體乳化術時,觀望者居多,如今已成為白內障手術主流,順應全球眼科發展趨勢及患者對視力品質的要求,先進影像醫學資訊儀器一定在為未來數年內成為眼科主流,提供患者更精準、安全及客製化手術。